中国名人故事——杜甫传

发布时间: 2023-11-13

11月12日,市博物馆博学堂开展了一场以《杜甫传》为主要内容的社教活动,40多名学生参与此次活动。

课堂伊始,志愿者讲师程青老师让学生结合《长安三万里》中的故事来谈谈印象中的杜甫,大家踊跃发言。

65518a6c4d233.png


杜甫人物关系图谱

65518a78af499.jpg


程老师介绍道:杜甫从小就是一个有诗歌天赋的儿童。他生于官宦世家。那时的读书人在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。正如李白所说,“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,乃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。远游能找到出路,也能结交权威还能畅游天下、尝遍人间百味,使笔下的文字更具感情和质感。杜甫也不例外。

736年,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,但由于学识不佳而落榜;28岁时于齐赵,他登高眺望、饮酒做诗,寄豪迈于天地间。《望岳》便是他当时写的五言。
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740年,杜甫父亲去世,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,742年,30岁的杜甫娶妻,他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三十载相濡以沫、不离不弃。后来33岁的杜甫遇见44岁的李白,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”是他们友谊的真实写照,出于崇拜,杜甫写了很多关于李白的诗歌,如“何时一樽酒,重写细论文”的思念之词,又如“笔落惊风雨、诗成泣鬼神”的夸赞之词,这也成就了一段诗歌创作的佳话。

747年,35岁的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,却不料李林甫从中作乱,杜甫错失机会没被录取。权臣当道、河山动摇,开元盛世在歌舞升平中渐渐没落。

“时代的一粒灰,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。”安史之乱中,杜甫亲眼所见百姓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,既同情又无奈,提笔写下反映民间疾苦的“三吏”与“三别”,从此开启了写实主义的诗歌创作。

65518a8f4ae81.png

三吏是杜甫在行程中见到的代表朝廷的三种官吏形象,展现了强行征兵的无奈、军队抓丁的残酷以及潼关守军的坚韧。而三别则是描绘了老百姓在服役离别时的三种情境,诗人以不同的的视角和身份对乱世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,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,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,也反映了作者对平息叛乱、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。

759年,48岁的杜甫因避战乱流亡入蜀,在这里筑茅屋而居,前后住了四年,并写诗240余首;770年,杜甫漂泊至长沙,写下了《江南逢李龟年》《登高》等佳作。

65518a953585b.png

杜甫处处为百姓着想,坚守信念,可谓是人民的喉舌,他更是发出了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呼喊。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,虽满身沧桑,却活得风骨独具。学生们纷纷表示,要学习杜甫不畏困难、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,更要学习其忧国忧民、胸怀天下的情怀。